东湖评论:尊龙凯时*人生就是搏,苏超助力足球发展新启示
在刚刚结束的周末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迎来了第6轮比赛的圆满落幕。以南京队与苏州队的对决为例,比赛门票在短短10秒内便被抢购一空,现场观众人数更是突破了6万人,创下了“苏超”单场观赛人数的新高。自5月开赛以来,“苏超”的观众数字持续攀升,至今场均观众人数已经达到39万人,展现出与全球顶级足球联赛如“英超”、“德甲”相当的水平。尊龙凯时*人生就是搏,正是这样的火热氛围,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启示。
坚持体育惠民、均衡发展的理念,重视足球运动发展的“硬设施”以及“常普及”是关键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,预计到2024年底,江苏省将拥有11632个十一人制足球场,平均每万人拥有136个,这在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六。同时,2024年内已举办各类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63964场。其中,盐城、南通和徐州在足球场地密度方面表现突出,亦在“苏超”前五轮积分榜上抢得前三名。可见,建设足球场地的“硬设施”并真正向民众开放,是推广足球运动、让其融入日常生活、提升大众运动热情与水平的重要保障。
当徐州队主场由6000人场馆升级至35万人容纳的奥体中心,当5到20元的票价使学生和上班族都能欣然入场观赛,足球便成为一种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日常运动。此时,“体育惠民”不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激发民间足球热情的助推器。在关注足球真正价值的同时,贴近人民生活,通过“草根足球”来增强与普通大众的情感联系。在“苏超”的516名球员中,只有29人是职业球员,其余337人来自各行各业,包括教师和快递员,他们用自己的“非职业”标签诠释了对足球更纯粹的热爱。
例如,常州队的门将吴丰睿在高考前利用白天时间复习,晚上坚持训练;泰州队球员巴特的惊艳倒挂金钩则来自日复一日的努力;盐城队的门将严子航更是多次上演神级扑救……这些普普通通的球员们,通过自己的奋斗,重新定义了“英雄主义”,也展现了与职业赛事不相上下的精彩。在苏超的赛场上,17岁的苏州队小将寇程在开场1分钟便取得进球;镇江门将沈帅帅以传奇般的表现屡屡化解对方的进攻,甚至累到抽筋;常州队与南京队的较量后,教练在雨中跪地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网友,评论区内更是充满了“虽败犹荣”的呼声。这样的足球运动,正以最真实的姿态唤醒人们对它的热爱。
网友们提到:“常州队不就是普通人的缩影吗?虽屡战屡败却总是再度奋战。”赛事通过本土文化融入并挖掘特色,成功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民众的身份认同。例如,“楚汉德比”、“淮扬菜正统之争”、“太湖控制权保卫战”等话题的火热,实际上是江苏“散装文化”的再创与传播。地方官媒的互动与网友的创意,例如“十三妹笔画保卫战”,让经济领域的较劲化为绿茵场的对抗。这种带有自嘲的地域互动,不意间强化了民众对自身城市的归属感。
常州借助“恐龙妹妹”IP推出的文创玩偶,南京端午期间的赛事助力文旅消费增长达1463%,看似是娱乐化的活动,实则背后是城市文化IP的破圈尝试。正如清华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所述,“苏超的成功在于它增强了观众对家乡的归属感。”从烧烤店夫妻自费赞助比赛到新能源企业将汽车作为奖品,再到“机甲恐龙”表情包成为社交货币,体育赛事早已超越了竞技的范畴,成为连接城市记忆、产业特征与大众情感的纽带。这种“以球为媒”的文化叙事,比任何官方宣传更能打动内心。
从南京奥体中心的热烈呐喊到常州街头的文创热销,苏超的魅力不仅仅停留在奖杯的展示,而是藏于普通人付出的汗水中,在城市文化碰撞下的火花中。江苏用116万个足球场织就了“足球摇篮”,通过13座城市的“恩怨情仇”书写了全民叙事,实际上是传递了一记关于“人民体育”的启示:唯有让足球融入生活,扎根文化、服务民众,中国足球才能摆脱“塔尖困境”,在草根土壤中焕发生机。在“苏超”赛场上滚动的足球,丈量的不仅是绿茵场的距离,更是从“精英体育”向“民生体育”的认知转变。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这场赛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,足球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表演,而是滋养城市精神的文化血脉。或许这就是苏超留给中国足球最珍贵的答案:最好的足球,永远源于人间烟火。